
4月26日至28日晚,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普洱学院演播厅连续三晚座无虚席,原创话剧《张培英》在此成功上演。作为“艺术+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该剧以沉浸式舞台艺术形式,为校内外观众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吸引思茅四小、普洱第六中学师生及森林消防等单位近2000人到场观看,实现不同群体间的精神共振。
话剧以张培英真实事迹为创作素材,通过舞台艺术生动还原其奋斗历程。剧中,张培英带病坚持为学生辅导功课、强忍病痛维持校外辅导班运转等场景,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具象化的视觉呈现。这些极具感染力的演绎,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不少观众深受触动。


“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应该为它贡献自己的力量。”剧中这句台词直击人心,台下思茅四中412班郑懿同学观剧时感动落泪。她在观后感中写道:“看到她重伤后仅剩一根手指仍坚持奉献,深刻体会到共产党员的坚韧精神。”
为确保剧情真实可感,主创团队多次赴张培英故乡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大量一手资料,以严谨态度将其事迹转化为舞台语言。《张培英》导演瞿欣雨表示:“团队摒弃说教式表达,希望通过真实故事引导观众自主感悟与思考,实现思想层面的升华。”

从演出效果来看,该剧成功突破传统演出边界。思茅四中390班冯于桉在观后感中提及,话剧以现代学生梦遇张培英为开篇,巧妙构建时空对话,引导观众深入了解人物。另一位观众通过剧中小女孩受护、火场抢险等情节,展现张培英在医生、军人、教师不同身份下的奉献精神,其善良、坚韧与无私的品格,不断叩击观众心灵。

“这场演出带来的思想启迪,远超传统理论课堂。一位学生干部的评价颇具代表性。剧中张培英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情节,让众多学生重新审视“担当”内涵。有同学反思:“对比张培英的经历,我们更应直面困难,传承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演出已结束,但张培英的精神对青年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校团委的老师总结说:“艺术是最好的思政教材,当年轻人被故事打动,价值观的种子就已经种下。”这个五四青年节,张培英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无数年轻的心灵。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青春献礼。




观后感
思茅第四中学 412班 郑懿
“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应该为它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是一名刚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初中生,我十分激动能参加本次团组织活动。观看这是一场以“张培英”为主角的话剧表演。伴随着第一个音符奏响,帷幕缓缓展开。我们看到了张培英为解救同胞,解救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决心;当炮火来临时将群众保护在身下的勇敢;当实验室爆炸时,义无反顾地冲向如同猛兽的火焰中保护仪器的身姿;我们看见她身受重伤后仅剩一根手指的艰辛;也了解到这位英雄为孩子们的辛勤付出。她的行为始终让我动容,让我看到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
24级思政2班(本) 曾学丽
观看话剧《张培英》,是一次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剧中,张培英拖着病体,一心扑在青少年校外辅导事业上,哪怕历经无数艰难,也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当看到她受伤后仍顽强与伤痛斗争,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回归岗位时,我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一点困难就轻易放弃,和张培英相比,实在惭愧。她让我明白,无论前路如何坎坷,只要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就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24级思政班(专升本) 黎海秀
这部话剧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强的意义,激励着我传承和弘扬自强精神。张培英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心怀梦想,勇于担当,为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走出剧场,张培英的形象依然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将以她为榜样,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24级特教班(本) 杨亚淼
在舞台上令人最难忘的是张培英与杨院长的对话:“杨院长…我只是没有了手,但是我还有生命啊”这句朴素的话,深深扣动在场观众的心弦,更让同学们明白了面对困境磨难的时候,不因消极心态而浑浑噩噩,要以坚强乐观的奋斗精神面对生活的一切经历。话剧表演带来的感动仿佛化作历史的回音,叩问着生命的重量。话剧落幕时,现代学生与张培英的“对话”让我鼻酸。她耗尽一生点燃的火炬,为无数孩子点燃未来。走出剧场,星光闪烁,忽然懂得:伟大从不在完美无缺处,而在明知命运苛待,仍要把自己活成光源的勇气里。这束光,会永远照亮我们走向明天的路。
24级学前1班(本) 李云飞
我校的原创话剧《张培英》以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力量与当代青年的困惑巧妙联结。张培英从学医救国到身残志坚的坎坷一生,在舞台上被凝练为一个个震撼的瞬间:冒死保护闻一多遗体、火海抢救实验器材、成立校外辅导站……她以血肉之躯诠释了“只要活着,就要为党工作”的信仰。剧中,张小英的梦境与话剧的“剧中剧”互为映照,既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引发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当张培英问“有何不可”时,不仅是叩问角色,更是对当下青年的激励。结尾处“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新时代的召唤。这部作品不仅致敬了英雄,更让我们在泪光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24级缅语班(本) 仉熙媛
近日,学校团支部组织观看了话剧《张培英》,这部由普洱学院师生自编自创自演的作品,让我们深受触动。剧中,张培英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她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品质,深深触动了每一位青年。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要以张培英为榜样,珍惜时光、感恩时代,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进取、勇于担当。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生物与化学学院团总支副书记 杨莉
原创红色经典话剧《张培英》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思政课。她的故事通过舞台的生动演绎,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张培英同志的一生如史诗般在眼前展开,这位用信仰与生命浇铸精神丰碑的革命者、教育者,以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叩击着每位观众的灵魂,每一帧画面都在诠释“平凡铸就伟大”的真理。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深知这场演出不仅是历史回溯,更是精神接力的起点。张培英以信仰为炬、以坚韧为舟、以奉献为桨的精神,恰是当代青年抵御虚无的良药。我将带着这份震撼回归育人一线,让培英精神在新时代继续滋养青春之花。